close

  耗資數億元收藏15000多件“寶貝”,本來可以讓市民大飽眼福長見識的,但是由於種種因素,這些“寶貝”只能“待字閨中”少人觀賞。這是民營冠和博物館遇到的尷尬。辦館者希望政府能給民營博物館一些實際性的幫扶,助其走出困境。(5月19日《廣州日報》)
  所謂私人博物館,是指公民個人自主建設的博物館。在國際社會上,私立博物館逐漸成為博物館發展的主流。在我國,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私人博物館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上海興起,隨後北京等一線大城市也有不少私人博物館相繼建立。據2012年“中國私立博物館生態白皮書”項目啟動儀式上傳出的消息:中國私人博物館發展勢頭迅猛,在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內,從200多家發展到1000多家。不過,民間博物館的數量雖然很多,但體量上距民眾對博物館的一般理解還有差距。很多私人博物館的收藏品數量和布展水平,都達不到公眾期望值,藝術水準方面也會有些不足。從私人博物館反饋的情況看,由於市民意識以及門票等的影響,到民營博物館參觀的市民遠遠少於公立博物館,加上運營成本高及周轉資金不足等問題,現在許多民間博物館都舉步維艱,面臨著閉館的窘境。這是令人尷尬的。
  我覺得,辦館者的呼籲是不現實的。正如有專家所指出的,“外救”不如自救,民營博物館應該發揮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出精品。由此我也想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熱衷於辦私人博物館?既然“有時候一天沒有一個人來參觀”,還要支出那麼多費用,為什麼要開私人博物館?你辛辛苦苦地把文物收藏,希望通過展覽讓更多的人從文物中學習和瞭解歷史文化,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光顧者很少,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說明它與社會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呢?因此而言,難以維持的私人博物館一方面說明民間資本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證實了其博物館的可行性有待論證。
  筆者不反對辦私人博物館,但是創辦私人博物館應慎重。國家文物局明確要求辦館者必須有固定的資金來源,必須有遞補資金,能“養得起”博物館。私人博物館姓“私”,成敗得失都要靠自己買單。開辦者想通過國家的扶持措施扭轉私人博物館的尷尬境地是不切實際的。其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度越來越廣,藏品不一定非得花巨資設立博物館展出,在網上辦一所博物館也是不錯的選擇,何必大興土木創辦個人的博物館呢?
  文/孫建清  (原標題:應慎重創辦私人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31icbm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