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青龍鎮盛況圖考古發掘的古井◆曹偉明
  上海是聞名中外的貿易、航運、經濟和金融中心,如今的洋山港已成為世界級的貿易碼頭。然而,洋山港的祖父是唐宋時期位於上海青浦的青龍鎮。上海不是西方人士所說的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而是有著1300多年的城鎮發展史。青龍鎮,是上海最早的港口碼頭。
  十年考古青龍鎮
  作為上海最早的港口,青龍鎮一度活在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里。從2010起,上海博物館和青浦博物館依據大遺址規劃,啟動了青龍鎮遺址的田野考古發掘,總面積達25平方公里。到2013年上半年,雖然只挖掘了1500平方米,不到萬分之一的面積,就有近2000多件唐宋元瓷、銀、銅、鐵、木器陸續出土。兩件唐代瓷腰鼓尤為引人註目,它的錶面是褐黃釉,內壁褐色釉,鼓身兩端粗圓,中間腰細,外壁凸起七道弦紋。這兩件青龍鎮出土的唐代腰鼓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屈指可數,價值非凡的。可見當時青龍鎮的娛樂文化已經很發達了。其他出土的物品都來自於天南與海北,近2000件文物90%為瓷器,以越窯、長沙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南方窯口為主,間雜少量北方窯口的瓷器,驗證了古籍對青龍鎮轉口貿易發達的描述。
  在青龍鎮老通波塘西岸發現的唐代鑄造作坊,那排列有序的四座火爐遺址,堆積著大量紅燒土的鑄造殘渣,以及陶範的殘塊、爐渣,最厚處深達80釐米。有趣的是作坊廢棄後,上海先民又將土地進行了平整,在上面建造了房屋,挖掘了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深達4.38米,井壁用小青磚鬥角豎砌,磨磚對縫,拼接處還用榫卯套合,下層青磚上還留有清晰可辨的制坯人的手掌紋。這種製作工藝精湛、又可追溯製作責任的古井,只能在經濟、文化發達的青龍鎮產生,它是上海灘最早的“先進製造業”。在這口古井中,還出土了直徑為28釐米的唐代鸚鵡銜綬帶銅鏡、鐵釜、鐵提梁鼎、鐵鉤、銀髮簪、青釉瓷罐以及厚度僅為兩三毫米的透雕木殘片,這些物品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銅鐵製品,很有可能就是考古現場發掘的冶煉作坊生產的,是上海出土文物的“首次”發現。
  青龍鎮的考古發現,把上海港口城市的歷史,從100多年前推進到了1300多年前,改寫了上海從小漁村演變而來的歷史。青龍鎮的考古發掘工作才剛剛揭開序幕,它將持續10年以上。到時,一個消失的青龍鎮將還原於世,考古的原址將規劃成遺址公園,作為青龍鎮文物的保護和展示之地,成為愛國、愛上海的教育基地和旅游聖地,讓人們追古溯今,感受唐宋風貌,探尋上海源頭。
  滬瀆壘與崧宅村
  青龍古鎮,位於上海青浦區境內白鶴鎮的陳岳村、青龍村和塘灣村一帶。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縣時,縣治就設在青龍鎮,俗稱“舊青浦”。據吳志記載,漢末孫權劃江而治,為了進行軍事防守,操練水軍,於吳淞江出海口建青龍戰艦,置於青龍鎮原址,因而得名。因為青龍鎮一帶是一個天然的避風港,吳國的五千餘艘戰艦在這裡集聚,成為吳國水師訓練的基地,由荒涼到引人註目。唐宋時期,“青龍鎮瞰松江(吳淞江古稱)上,據滬瀆之口”,占盡了控江連海的地理優勢。而據《晉書·虞潭傳》記載,晉朝咸和年間(326-334),由吳國內史虞潭在吳淞江下游的出海口滬瀆處築壘,它是上海地區最早的軍事設施,為駐軍戍守、防禦海盜之用。唐朝詩人皮日休曾有《滬瀆》詩雲:“全吳臨巨溟,百裡到滬瀆。海物競駢羅,水怪爭滲漉。”描繪了青龍鎮吳淞江一帶水產豐富、漁業繁忙的景象。到了隆安四年(400年),孫恩糾眾作亂,攻占浙江上虞、會稽等郡縣。時任吳國內史的袁崧,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少年時博覽群書,精通音律,併在青浦崧澤定居。他奉朝廷之命,來到吳淞江邊,負責再度修築滬瀆壘,防禦孫恩軍隊的進犯。當時的滬瀆壘分東西兩城,東城方約一萬平米,有東南西北四門。西城在東城的西北面,面積極小。到了隆安五年(401年),孫恩軍攻陷滬瀆壘,袁崧被殺頭。後來朝廷總兵劉裕率軍大破孫恩軍於滬瀆,迫使孫恩赴海自沉。
  滄海桑田,滬瀆壘遺址已蕩然無存。然而,在青龍鎮留下了一個滬瀆村,它是滬瀆壘的故址。那位重修滬瀆壘的袁崧將軍則永遠長眠於青浦。民間傳說:袁崧被孫恩殺害後,皇帝特賜他金頭,葬於他定居的古文化遺址崧澤村。崧澤村,在宋朝《紹熙雲間志》中稱為“袁崧宅”。清朝乾隆《青浦縣誌》則記載:“相傳晉左將軍袁崧冢墓及居址在此”。清朝文人王韜的《瀛壖雜誌》中說:“滬上遺跡,以袁崧為最古,有崧澤村者又名崧宅,以袁崧故宅尚存,遂以村名。”後因崧澤位於九峰與吳淞江之間的一塊澤地,故改“崧宅”為“崧澤”。新中國成立後,崧澤文化考古成果豐碩,現崧澤古文化遺址,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原址上已建造起崧澤文化博物館了。青龍鎮畔吳淞江上的“滬瀆壘”和崧澤古文化遺址的“崧宅村”,便有了這樣一段歷史的因緣。
  以港興市鑄繁華
  隨著海岸線的推進,吳淞江入海口,逐漸形成了完整而健全的喇叭形海港,俗稱三角港。唐代滬瀆的西端在青龍鎮,三角港從這裡向東張開,直達江海交匯之口。嘉慶《松江府志》曰:“吳淞江唐時闊二十里”,北宋水利專家郟喬贊美吳淞江“深廣可敵千浦”,便於“海舶輻輳,風檣浪楫,朝夕上下”。青龍鎮具備了介於江海之間的滬瀆之口,完成了良港的必備條件。在唐代,隨著太湖流域的經濟開發,蘇州在國內貿易上已經發展成為遠超揚州、略勝杭州的地位,成為江南地區經濟富裕的首位。蘇州的貨物都借吳淞江的青龍鎮轉口北運,早在唐朝天寶五年(746年),青龍鎮已設有鎮將和副將,“所職捍防守御之事”(見乾隆版《青浦縣誌》)。青龍鎮港口交通和貿易的興盛,促使它成為海上貿易活動的中心,成為以蘇州為腹地的轉口大港。  (原標題:青龍鎮:上海最早的港口(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c31icbm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